您现在的位置: 行业知识 > 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方向 可穿戴智能设备该怎样发展 >

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方向 可穿戴智能设备该怎样发展

来源:九正智能家居网 发布日期:2017-03-15 16:58:04 查看次数:884
【九正建材网】智能科技与生理的融合已经不再是幻想,也不再是只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场景了,而这一理念的源头,应该就是从可穿戴设备开始的。当然,现在我们尚处在可穿戴进化的初期,如果说的再准确一些,应该是处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幼儿期”。

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人类对“人机合一”的概念就非常着迷。

科幻小说作家Philip K. Dick就一直幻想人类可以利用高科技来提升自身信息处理能力。在他的书中,以及根据他的科幻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银翼杀手》和《少数派报告》中,未来人类在高科技硬件设备的帮助下,几乎都能具备“超人”能力。

事实上,智能科技与生理的融合已经不再是幻想,也不再是只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场景了,而这一理念的源头,应该就是从可穿戴设备开始的。当然,现在我们尚处在可穿戴进化的初期,如果说的再准确一些,应该是处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幼儿期”。

但即便如此,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它们几乎可以监测人类所有活动,比如走路,睡眠,甚至监测体内血糖,等等。

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类别,可穿戴设备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甚至可以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二十一世纪!我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它会有五大发展方向。

可穿戴设备构想图

可穿戴设备的影响

当我们谈到腕带,手表,以及其他可以“绑”在我们身上的电子设备,实际上用户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杂乱的数据。

不过,真正的困难(当然也是机遇)在于,如何找到更智能的方式去“解释”可穿戴设备从我们身体上收集到的数据。当然,除了数据之外,设备制造商们也不能忽略设备的其他关键要素,比如电池寿命、设备通讯和界面开发,等等。

现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基于数据的健康分析、搭载传感器的个性化服装、为改善身体机能提供积极指导、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接口界面和身份验证。

基于数据的健康分析

嵌入式生物传感器和软件,将会持续捕捉,传递,并分析人类的健康和身体状况。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医生、护理人员,甚至是运动教练可以快速做出相应的决策。

David Berkoff博士是北卡罗纳大学骨科专业的运动医学医生,他解释说:“目前,利用可穿戴设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健康护理的连续性。我现在对于病人的健康状况还无法做到连续跟踪,一旦有了实时追踪的可穿戴设备,当病人来看病,我们就能拿到当天病况的第一手数据,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可穿戴设备可以填补很多医疗行业的空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这些设备具备持续的健康监测功能。

“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获得更准确,且具有连续性的人体生理数据和日常行为数据,”David Berkoff博士补充说道,“在可穿戴设备的帮助下,医疗专业人士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帮助病人改变不良行为,提升病患健康,这真的非常重要。”

智能设备图片

搭载传感器的个性化服装

个性化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一些搭配了传感器的服装,消费者穿上这些衣服以后,可以检测自身状况,继而能更好的健身锻炼;还有使用了3D打印技术的医疗设备,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医疗服务。

有报道称,耐克在自己的服装里嵌入纳米技术的传感器,而且利用3D打印技术,人们很快也能打印出自己专属的智能T恤。一旦有了智能运动服,运动员和教练就能更好地了解运动量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及时补水,或者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是否过大。而且融入了可穿戴技术的服装,还可以帮助服装公司减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成本。

嵌入传感器的3D打印设备也会对医疗设备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梅约诊所已经生产出首款定制髋部。他们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在设备中嵌入传感器,以便更好地监测患者功能和关节磨损等状况。

为改善身体机能提供积极指导

什么意思:嵌入传感器的硬件和服装可以监测人体表现,提供分析,并且能够建议用户如何取得进步。可穿戴技术的下一阶段,将会帮助每个人改善一切身体机能,比如健康,生物机械功能(身姿和步伐)等等。

可穿戴技术为改善身体机能提供积极指导,但其成功的关键是必须要提升数据的有效性和分析能力。Steven LeBoeuf博士是可穿戴设备制造公司Valencell总裁兼创始人,他认为耳朵是获取身体信息的最好部位,并开发了可嵌入到普通耳机里的生理监测模块。他解释说:“我们的技术利用了光信号传感器,这样可以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下一步,LeBoeuf 准备在数据支持下,提升用户参与度。“我们需要好数据,也需要有好软件来分析这些数据,并且为用户提供更多有帮助的建议,让他们改善自身身体机能,生活的更加健康。”

可穿戴设备示意图

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接口界面

什么意思:人机交互,是指用户可以使用手势或其他自然动作与设备进行交互。通过采用日常动作和手势,可以取代复杂的机器操作。此外,手势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人们也能更轻松地学会操控新设备和新软件。

在谷歌眼镜上,我们已经看到手势操控界面的雏形,比如用户可以眨下眼睛便可拍照;最近,苹果公司也推出了一项专利,他们的Apple Watch将能支持基于手势的适应性学习,用户可以在上面进行各种通讯操控,比如导航Apple TV界面,在跑步机上运动时翻页iPad内容,甚至还能关灯等等。

身份验证

什么意思:可穿戴设备能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签名认证服务。举个例子,有些人体独特的特征,比如心律,就可以用于身份验证,这比那些手写密码要安全、强大的多。

每个人都有忘记密码的经历,而且电子邮件也经常受到黑客攻击吧。不过很快,这些遭遇就将成为过去,全新的可穿戴技术将会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带有心率监测器的智能手表,可以测量佩戴者的心律,并把它设置为密码。还有一些公司正在研究利用外部设备近场技术实现自动登录,比如当安卓手机和安卓智能手表彼此靠近时,便可互相解锁。

智能设备图片

面对未来

当然,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如今很多面向消费者的可穿戴技术只做了极为肤浅的研究。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钻研的更深,比如仿生学,互连外科修复学,等等。就拿Google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他们开发出了一个隐形眼镜,可以监测血糖水平并纠正视力。

甚至还有研究显示,人体胃酸可以发电,这又让可穿戴技术向前迈了一大步,或许未来,可穿戴技术能与人体可摄取技术结合在一起。

尽管目前仍是可穿戴技术的“幼儿期”,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正逐渐与这项技术融合,推进可穿戴技术创新不可避免,也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可穿戴市场的表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同时也希望进军可穿戴领域,那么请做好准备,迎接这股新浪潮的到来吧!

可穿戴智能设备该怎样发展

智能可穿戴设备似乎未能在受钟爱后顺利发展下去

古代人们以日晷计时,子丑寅卯,日月星辰就是石盘上的针脚。十三世纪的中叶,意大利北部与德国南部出现了早期的机械式时钟。1510年怀表出现。再后来1918年,瑞士一位名为扎纳·沙奴的钟表匠精心设计出了一种体积比较小的时钟,并在两端安装皮带或金属带,从此人们有了手表。

在手表这个可穿戴设备“老前辈”面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是21世纪科技产品的先锋,但它似乎未能在受到钟爱后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公布的第二季度智能手表全球销售数据中,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从72%下降到47%,销量同比下滑近72%。第二季度中,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350万块,较去年同期的510万块下降了32%,是有记录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可穿戴设备构想图

与智能手表命运相似的,还有谷歌眼镜与健身手环,谷歌在2012年喊出研发智能眼镜口号时,撩拨了一大批坚信“智能眼镜改变世界”的科技粉丝。然而2015年年初,谷歌便宣布第一代产品停售,该项目从X实验室转移到子公司。谷歌眼镜离开了市场化路线,回归实验品身份。

健身手环的历程更是奇妙,它的原型取自工厂的防静电腕带和医院的病人识别腕带,后来却与智能电子技术结合,成为健身辅助器材。在2013年到2014年的黄金发展期中,手环销量纪录不断翻新,概念股走入大众视野,手环公司在巩固全球销售渠道的同时还在不断增加销量。然而此后公司股价却从2015年6月份的每股47.6美元下跌到现在的9美元左右。

有必要构建出一个适合用户的商业生态系统

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这些曾经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潮流科技产品在发展中走入瓶颈?

CNBC的财经评论认为,以最典型的谷歌眼镜为例,它的开发方向始终向着安卓系统靠拢,使用目的主要在于即时信息的接受,比如查收邮件、分享照片或短视频,以语音指令操控硬件产品。也就是说它最适合投放的领域可能是医疗、汽车、体育和教育行业,而非大众期盼的能够完全取代智能手机。谷歌眼镜售价为1500美元,但实际成本仅在200至300美元。无论是商业策略还是兼顾研发成本,现实可用性不强和售价高昂使得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产品销售不尽如人意。

对于健身手环而言,股价下跌的原因更为简单,那就是用户黏性不强。社会人群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规律,每天的睡眠情况或者步行距离对很多人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当使用过几次后,熟知自己的作息规律,又看不到显著改善,就没有动力继续使用下去。

早在智能手表大笔售卖之前,就有科技媒体指出,智能手表概念虽好,但显然过于依赖智能手机,只提供了一种“助手式”分散性质的用户体验。此外,如果内部组件没有技术突破,那么表身设计也只能依托机械手表的模样,毫无新意。对于当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而言,想要改善市场状况,摆脱“没落”命运,首先有必要构建出一个适合用户的商业生态系统,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忠诚的用户黏性。

可穿戴设备示意图

新技术的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是决定其市场销量的关键因素

乔纳森·艾维拥有“苹果灵魂设计师”的美誉,创始人乔布斯逝世后,乔纳森·艾维终于将梦想已久的智能手表化为现实。但显然他没有梦到后来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在经历过第一年的热潮之后,就在今年的第三季度严重萎缩。

在手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手表从作为概念出现到被普及成日常用品经历了七百多年的时间,而且是建立在“看时间”已成为欧洲人的“刚性需求”的基础之上。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并非刚需,这点与身处白热化红海市场的手机显然不同。又由于此类设备对不同智能系统的依赖性强,导致目标用户划分太过鲜明。当投资风向转变时,智能产业链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业内常常寄希望于重量级品牌,将其当作“强心剂”,救活持续走低的销量趋势。但此法非长久之计,比如今年苹果智能手表新品虽掀起了关注度的浪潮,销量却也在走低。

弗雷德·威尔逊是纽约投资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曾表示苹果智能手表不会成为该公司的旗舰产品,因为不是每个用户都希望在手腕上戴个电脑。这句话对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样适用。

更何况,可穿戴设备的样式还在不断更新,已有的手表或眼镜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优的产品形式,只是一种过渡产品,而现实中很多厂商也已着力开发智能服装或饰品。可以预测的是,科技产品的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是决定其市场销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激发需求、适应需求才有可能改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境况。

看了以上关于可穿戴智能设备该怎样发展的介绍,您是不是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有了更深的了解呢?想了解更多关于智能设备的知识,请继续关注九正智能家居网。

发表评论